近年來,綜合能源服務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隨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能源轉型的加速,特別是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我國綜合能源服務行業發展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傳統電力系統是為電力的高效輸配而設計,新型電力系統則更聚焦綠色電力。在杭州數元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慶看來,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在電源、電網、負荷三個環節都發生變化。這意味著,負荷側的綜合能源服務也必然發生一系列變化。
中國能源研究會配售電中心副主任吳俊宏指出,以前的綜合能源服務更注重為用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比如為用戶提供節能服務、節約用能成本。而在新型電力系統和“雙碳”背景下,綜合能源服務更加注重服務所能帶來的間接衍生價值以及效率的提升。“例如,綜合能源服務商以前更注重一度電為用戶節省了多少成本,而現在更注重是否為用戶節省了用能指標。不論是‘雙碳’目標的提出,還是國際市場對產品碳排放、碳強度的要求,都倒逼企業降低產品單位能耗。”吳俊宏說。
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要求進一步發展和消納可再生能源。“為滿足新型電力系統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同時滿足經濟性和安全性的需求,綜合能源服務的價值將更多地表現為對清潔能源的就地生產和消納。”吳俊宏進一步分析,“例如微電網、分布式發電交易、隔墻售電等,可就近為用戶提供更清潔、便宜、可靠的能源。同時,借助電力體制改革,讓新興能源業態可以在局部地區,聚合形成一個面向電力市場的單元,整體響應市場。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單獨為這部分負荷和新能源調峰增加電力系統的壓力,電力市場的效率也就提升了。”
俞慶認為,綜合能源服務的技術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以微電網為代表的用戶側新型配電系統的逐步落地。“比如,為解決光伏的間歇性、波動性難題,需要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儲能的用戶側新型配電系統”;二是負荷側的靈活化、柔性化,負荷側的靈活性資源不僅能夠參與新型配電系統局部的互動和平衡,更能以虛擬電廠的形式,參與到大電網的輔助服務和需求響應中;三是用戶側的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過去的數字化更多是監測需求。但隨著用戶需求的變化,監測—管理—分析—控制的閉環需求開始出現,比如通過數字化技術增加空調負荷的靈活性,這就需要云平臺—邊緣計算—空調控制終端的協同,以增加控制力。虛擬電廠需要匯聚各類分散的電力資源,不僅要做控制,還要做分布式的邊緣計算,增加本地計算分析的能力等。”
從業務模式上看,綜合能源服務產品不斷深度探索,從此前簡單的節能診斷、設備代運維,慢慢增加了多元產品解決方案,如光伏+售電模式、電力設備租賃、共享儲能、小微園區的電費+運維托管、負荷集成商參與需求響應等。
“上述業務模式都對綜合能源服務商提出了新挑戰。過去的設備代運維等服務,基本都以人力外包的方式實現,但新的服務產品解決方案需要包括咨詢診斷、數字化實施、服務管理與服務交付、投融資服務等多元的能力組合。”俞慶指出。
此外,如何進一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與開放,是綜合能源服務面臨的挑戰之一。“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對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以及新型電力系統下綜合能源服務業態的更好發展十分關鍵。”吳俊宏指出,只有真正開放、實時的市場,才能建立充分的價格信號,引導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
與此同時,企業用戶的能源管理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絕大多數企業對能源管理的認識還停留在保證設備不出事的階段,對電力成本管理、零碳生產、能耗雙控等方面的認識,更是還停留在較為模糊的水平,這就需要政府、綜合能源服務商、市場等多方的培育和引導。”俞慶指出。
俞慶進一步指出,綜合能源服務還需突破信用機制、融資機制等方面的制約,實現綠色金融市場、碳市場、電力交易市場與服務業務的多層次融合。
“新型電力系統是為實現‘雙碳’目標而生的?,F存的障礙是,碳市場和電力市場還沒有完全耦合在一起。比如,綠電交易在碳核查中到底為用戶抵扣了多少碳排放,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如果綜合能源服務能夠更好地與之耦合,對用戶和綜合能源服務商來說,目標性就會更強。”吳俊宏分析。
從未來的趨勢看,企業級的服務市場正在逐步打開。俞慶指出,過去企業自己持有和運營的能源基礎設備資產,比如內部的配電系統、暖通系統等,將會逐步變成由專業的第三方運營。這種專業服務和資產集中運營,將提升能源系統最后一公里的運營效率,并且滿足企業綠色、安全、經濟等多元化的運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