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遠景科技集團與埃森哲聯合發布了《中國發電企業碳中和數字轉型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這是行業首份覆蓋發、輸、配、用的電力全產業鏈低碳趨勢分析報告?!栋灼分赋?,電力行業作為我國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單一行業,是踐行“雙碳”戰略的關鍵,而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則是方向所在。
多位與會嘉賓均表示,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能源行業亟需向低碳化乃至無碳化的方向轉型, 而數字化作為電力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將為能源轉型帶來突破。
■■全行業正在經歷多維度轉型
埃森哲大中華區資源事業部總裁鄭子霆表示,我國碳減排工作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雙重挑戰。“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以及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未來一段時期內能源需求仍將增加,碳排放將隨之提高。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二氧化碳排放已達峰并穩步下降,我國需要在碳減排道路上付出更大努力。而我國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前只有不到30年時間,可以說任重而道遠。”
值得關注的是,全球電力行業也正經歷著多維度轉型。首先是可再生能源占比激增,推動能源結構轉型。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5年,全球煤電占比將下降到24%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達到17443億千瓦時,年增速達到6%。其次是能源供應形式發生變化,分布式能源將成為主要增長點之一。埃森哲研究認為,分布式風能、光伏均將得到長足發展,以分布式光伏為例,預測到2035年,其裝機量將占到光伏總裝機量的40%。
此外,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交通電氣化程度不斷提升。能源消費方式也將發生變化,帶動能源消費者積極行動。鄭子霆分析稱,能源消費者的需求趨向于數字化、個性化、便捷化和開放化,這些轉變推動電力企業對產品、服務和業務模式進行升級轉型,以此滿足消費新需求并創造新價值。“最后,隨著世界各國對于能效創新的投資和研發,我們認為能源系統的整體效率將不斷提高。”
“以風、光、儲為代表的新能源正在代替傳統能源,加上以電池技術、氫技術為代表的新動力技術,均將成為我們的新動能。在原有物理電網的基礎上,利用新的物聯網技術,各種數字化技術所構建的無形數字化網絡,由此形成我們的新電網。” 遠景智能副總裁趙楚泓指出。
■■電力企業加速向下游市場滲透
在多維度轉型的背景下,我國電力行業也將朝著三個“替代”轉變。
首先是終端能源電能替代傳統用能。“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20年在我國終端能源消費比例中,電能占比接近30%。預計到2060年,該比例將達到70%。” 鄭子霆稱。此外,新能源發電將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發電,分布式發電將替代集中式發電。“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落地,‘十四五’期間,市場交易電量將快速增加。在利好政策推動下,我國電力現貨交易試點范圍繼續擴大,參與電力交易的主體將更加廣泛。同時,可再生能源發電參與電力現貨交易的比例逐步提升。”
趙楚泓認為,電力行業將朝著市場化和向產業下游延伸的方向演變。“越來越多的發電集團正在從‘純發電’逐漸滲透到產業下游市場,特別是需求側。與傳統發電側重資產、建設運營回報周期較長不同,進入下游需求側的發電企業,必將面臨更加碎片化、更加快速化等調整,與需求側消費者連接越來越緊密。對此,如何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顯得很重要,需要發電企業運用數字化技術應對。”
隨著省級現貨市場的打開及逐步推廣,發電集團也更關注電力商業模式和業態的變化。“電力企業整體數字化起步較早,部分企業構建了比較完備的數字化底座,并逐漸向生產、運營、服務等不同場景拓展,由單一的電力供應服務商逐漸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鄭子霆指出,發電側和用電側均將出現更多新的商業模式。“比如,能源服務企業前期提供智能設計,中期提供數字化服務,后期提供智能運維服務。再如,用電側的能效管理、綜合能源管理等應用場景。很多綜合能源管理提供商,通過傳感器設備的部署、現有設備的升級改造,以及合理規劃用戶的用電量、電費等方式分成。”
■■數字化技術支撐低碳轉型
與會嘉賓指出,無論是出于適應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的并網、消納要求,還是為了支撐儲能等分布式能源設施的廣泛接入,數字化技術都將加速企業低碳轉型?!栋灼凤@示,電力產業鏈發、輸、配、售、用等各個環節中,數字化浪潮催生出一系列更加先進、更加智能的解決方案。
從發電側來說,可再生能源的推廣應用將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政策開放,新能源的“綠電”將逐步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就此產生“綠電”交易、碳管理等輔助服務的新機會。“發電側是發電企業的主戰場,發電企業在很多領域可以提供數字化手段。比如新能源資產運維,新能源發電量的提升和預測等。” 鄭子霆舉例,埃森哲曾為國內某風電企業提供無人機巡檢解決方案,通過數字化技術對風機進行出力監控和優化,對風電基礎運維的狀態進行實時診斷。
在用電側方面,“能源互聯”成為主要的轉型趨勢,由于用戶側用能場景非常豐富,發電企業將有機會針對分布式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等提供多樣化服務。“提供用電側解決方案,將幫助發電企業有效延伸現有業務,更好拓展業務增長的新賽道。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光儲充一體化服務,用戶能效提升服務,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用能服務和虛擬電廠等。發電企業更需要在這些領域進行業務創新和賦能,制定綜合能源的數字戰略規劃。” 鄭子霆建議。
在輸配電側,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加上隨著電網接入電動汽車、儲能等設備,對維持電網的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發電企業可利用負荷預測、用能監控、智能調度等技術,加強源網儲荷調度和配合,也可參與投資建設部分增量配網或微電網項目。
趙楚泓強調,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應保持產品技術的前瞻性。“比如,遠景在智能物聯、交易終端軟件等技術上的投入領先市場。只有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和產品,才可能幫助客戶迎接快速變化的市場。其次要注重行業積累,通用的數字化技術不足以支持轉型,需深化具有行業屬性的物聯技術、數字化技術、多種能源協同等方面認知。最后是秉持開放共贏的態度,不斷創新和構建協同生態圈。”